因素之五,士大夫的吹捧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曾向蜀汉旧臣樊建询问诸葛亮的治国之策。樊建说:“诸葛亮知错必改,毫不隐瞒自己的过失;他赏罚有信,足以感动神明。”据说晋武帝感慨地说道:“如果我得到此人的辅助,岂能有今日的劳累?”
樊建是诸葛瞻、黄皓时代的朝臣,并未与诸葛亮共事过。他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只能是道听途说而已。
《三国志。董厥传》引《汉晋春秋》曰: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建稽首曰:“臣窃闻天下之论,皆谓邓艾见枉,陛下知而不理,此岂冯唐之所谓‘虽得颇、牧而不能用’者乎!”帝笑曰:“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于是发诏治艾焉。)
其实,诸葛亮并不像樊建说的那样知错就改。比如,他明知牂牁太守硃褒在诬陷常房,但为了迁就硃褒,他不惜诛死了常房的几个儿子,还把常房的四个弟弟流放到了偏僻的越隽。他的这些举动并没有打动硃褒,硃褒后来还是叛乱了。
唐代中期宰相裴度曾说:“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他还说,诸葛亮如“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其才“兼齐管、晏,总汉萧、张。”(《唐文粹》卷五十五《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碑今存,在成都武侯祠内)
裴度根据旧史来评价诸葛亮,显然是没有对史料进行正确的分析,所以便夸大了诸葛亮的才能。
明代理学家方孝孺说:“孔明以布衣至于为相,而人不以为速;以讨贼为已任而任将帅,人不以为自用;兵败而功不成,人不以为无勇;一国之政,赏罚予夺无所贷,人不以为专。……孔明之为相,?然虚已以求闻已之过,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不幸而功不成,天也!安得以成败论孔明哉!”(以上引文均见明?诸葛羲、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卷十八)
方孝儒把孔明之败归咎于天意,显然是老夫子的迂腐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