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姜维的悲剧

    作者:啸英 更新时间:2024-04-23
    更新时间:2024-04-23
    大人,您闯入三国地界,
    请先回答一个三国演义的问题:
    姜维设计往运粮草欲擒徐质,司马昭见之令( )带兵截蜀军粮草?
    A、马遵
    B、孙礼
    C、张虎
    D、徐质
    答案在文章结尾 ↓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丞相鞠躬尽瘁了,与其说是病死,倒不如说是累死更准确。兵权归于姜维,姜维是个听话的好同志,对于自己的恩师是一百二十个尊敬和服从,而“克复中原”这四个字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想想姜维也真的不容易,在蜀汉后继无人,缺兵少将的情况下,他竟然能奇迹般的九伐中原(当然有胜也有败),也算是件壮举了。老天爷是喜欢造物弄人的,武侯在世时,魏有司马懿为其心腹大患;好容易武侯仙逝了,司马懿也病故,到了姜维时代,魏国又出了邓艾这样的奇才,而且与姜维旗鼓相当,九伐中原没有成功几乎就是被他拖累的。

      虽然姜维是诸葛亮亲授的门生,但是其短处也是非常明显的!想姜维原来只是天水太守马遵手下的一名功曹,尽管“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但是当时的姜维毕竟还是个少年,得到的沙场经历似乎不是很多。虽然后来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收归帐下,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大大小小百十阵,姜维也只是像马谡一般负责些“锦上添花”的边角运筹,像个参军一样行使着很机械的差事。从《演义》中就可以看到,六出祁山中姜维总是在得到命令后严格执行战略任务,并完美地完成,而没有独立去统筹过任何一场战役。

      而这就注定了在他在随诸葛亮六出祁山,直到自己独立掌握蜀汉兵权这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两军对阵的临场经验丰富到了极点,懂得攻城略地的时机,何时“见好就收”,何时“宜逐亡北”等应变能力。但是战略的临场经验和对军马的“第一时间调度能力”却是从自己的恩师死后才乍然接手。战争不比儿戏,在“运筹帷幄”这种大局观极强的事情上是绝对不存在“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千分之一的失误都会铸成大错。显然,对于培养姜维的临战运筹经验及调度兵马的能力上,诸葛亮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在刘备死后,这位仁慈的相父显然成了一把万能钥匙,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对于行兵更是谨慎得令人发指:勘察地形是他,排兵是他,选将是他,布阵还是他;似乎他从来没有委任谁去督导过一场完整的战役。

      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也就很自然地被他培养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院派”。直到诸葛亮去世,他仿佛一下子被推到了台前,多年在军中形成的机械习惯一下子被打破了,他多少会有些不适应。但是不适应归不适应,脑子里还满是武侯的“克复中原”。所以他依旧担起了这个并不很轻的担子。由于姜维自己多年戎马生涯造成的卷上理论和实战运筹的不平衡,导致了姜维九伐中原时特点非常鲜明。结合九伐中原的不少战例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姜维对于一些战前的准备工作很不得法,尤其是关于对战场地形的实地调查能力差得出奇!吃地形的亏导致大败的事情常有。最能说明问题的战例就是在率军取上圭时兵走段谷,被邓艾,师纂邓忠三路杀得大败,还拼上了荡寇将军张嶷的性命。但是姜维在活用古人兵法和斗阵上,水平就显得非凡了。总之,以姜维的才能扶保刘氏江山,别的不说,先应该来句——不容易,就他的对待后主刘禅的态度,不算鞠躬尽瘁,起码也算得上是殚精竭虑了。

    三国演义谋略对比
    刘禅 VS 曹叡
    总数
     6
    胜利
     5
    失败
     1
    83.3% 
    胜lü
     83.3%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再来说说后主刘禅吧。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长坂坡在赵云怀里连颠当再掉陷坑,又加上刘备邀买人心般地一摔给摧残成了弱智还是怎么的,反正除了治国,歪的邪的什么都会,听信宦官谗言,自乱家邦是其拿手好戏。这样的主子想不倒台就是件很奇怪的事了,终于,姜维被宦官进谗,无奈之下去沓中屯田避祸。此时,司马昭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命邓艾起陇右之兵十几万将姜维牢牢绊住在沓中,另一头又命钟会引关中之兵三十万经骆谷直取汉中。姜维屡次为汉中发表告急,都被宦官黄皓隐匿,终于,阳安关,剑阁相继失守。这种情况下,姜维明显慌了手脚,又分兵去救汉中,这边的邓艾以一种近乎自杀性质的战术暗度了阴平峻岭,取江油而夺涪城。此时的刘禅变地非常会分析时局,很懂事地开城纳印。

      这头,姜维在剑阁一筹莫展,听说后主投降,估计不被气死也要被气丢多半条命。万般无奈,又拿出“学院派”的伎俩,诈降钟会,以图咸鱼翻身,先是把钟会大加褒奖,又和他折箭为誓,弄得跟真的似的。钟会也早有自立之意,能兵不血刃尽得川中近乎全部的兵力当然是喜不自胜。按当时钟会的心态,因该不是很相信姜维的,但是钟会也不傻,知道姜维对邓艾很仇视,很有借自己之手报仇的可能(当然也许他不会想到姜维的真正目的是这样的有挑战性)。

      而自己呢?和邓艾又是水火不容,一旦钟会举事自立,直接在阵前面对的魏国上将就是邓艾,借姜维兵力除掉邓艾这个心腹大患也是他所希望的。那个时代就是相互利用,钟会就权当借姜维兵力以成事了,他更不会把姜维怎么着,因为姜维的投降给他自己带来的利益不是一点半点,所以由于双方利用的缘故,姜维实现的第一步计划。正巧,司马昭又“醉翁之意不在酒”地传令钟会去收邓艾,显然,这天上掉下的机会不啻一颗最重的砝码,真的中了姜维和钟会的下怀,收了邓艾,对两个人都是一种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事情正顺着姜维所希望的方向在发展……

    三国演义谋略对比
    姜维 VS 钟会
    40 
    总数
     6
    30 
    胜利
     5
    10 
    失败
     1
    75% 
    胜lü
     83.3%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然而此时,事情有了变化,司马昭欲见钟会,而且言辞中明显有了怀疑之意,钟会慌了神,姜维呢?此时有些害怕“夜长梦多”了,恨不得明天就看着汉室复兴,所以此时显的很不明智,选择了“硬上”这样的糊涂战术,撺掇钟会诈称郭太后有遗诏欲讨司马昭,在筵席上强令诸将画押讨贼。诸将摄于钟会的势力而违心地一一照办。其实这个时候选择退守西川是上上之策,因为东吴还在,如钟会退守西川,三足鼎立的局势依然存在,东吴很清楚,不管帮谁灭了谁,自己都要独自面对曾经的合作者。

      这是东吴并不希望看到的,而且东吴后期没有什么动静,只是进行一些防御性质的战役,就很明确地说明了东吴的治国方针——不过是守土而已,三足鼎立的局面是适合他生存的。所以他不会贸然出兵去帮任何一方而卷入战争。还是那句话,做人怕就怕犯众怒,终于,纸没把火包住,事情走露了风声,姜维,钟会全部死难。姜维自己的垂死挣扎也到了结束的时候。其实姜维的计策很书生气,就算是和钟会联合达到了目的,将来一旦反目,局面就真的比现在好收拾?也许仅仅是换回了一个弱智的君主,而自己在西川又要从头开始苦苦挣扎吧。

    姜维设计往运粮草欲擒徐质,司马昭见之令( )带兵截蜀军粮草?
    答案:徐质
    本题答对率 20 %
    出处:第109章 第4段
      徐质连日引兵搦战,蜀兵不出。哨马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唤徐质曰:“昔日所以胜蜀者,因断彼粮道也。今蜀兵在铁笼山后运粮。汝今夜引兵五千,断其粮道,蜀兵自退矣。”徐质领令,初更时分,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魏兵一声喊起,徐质当先拦住。蜀兵尽弃粮草而走。质分兵一半,押送粮草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进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廖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乃姜维也。质大惊无措,被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开头问题答案,大人答对了吗?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