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简析曹魏处理民族关系体现的民族关系思想

     作者:马骁 来源:金田

      1.招徕安定思想

      招徕安定思想的内涵,就是将敌对国家或势力上的其他民族通过怀柔、优惠、强制等手段迁移至自己领土或势力范围之内居住。招徕安定思想是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长期执行的一项民族政策,也是曹魏政权一直能够从容应付孙吴同蜀汉连年征伐的一个对策性政策,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为曹魏的不断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该思想的提出者是张既,提出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当时曹刘汉中之战,曹操失败,退出了汉中地区。刘备集团趁势占领了汉中,对关中三辅产生威胁。“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逼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①从此以后,招徕安定思想就成为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长期坚持的一个政策。

      其次,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长期对立战争使得中原汉族人口数量大为减少,汉族之外的人口成为了曹魏、孙吴、蜀汉三国发展人口的目标。蜀汉作为三国之中地域、人口、势力全面落后的国家,对于其他民族的争取是其一个既定策略。作为应对,张既提出招徕安定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是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西边防御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整个国家层面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在张既提出招徕安定思想前后,曹魏一直坚定的实行了这一政策,在具体的执行中,曹魏十分重视让其他民族成为自己的人民。郭淮甚至据此提出了与蜀汉争羌的想法,目的就在于使蜀胡交离,削弱蜀汉力量。②在实际操作中,招徕安定思想既加强了曹魏的力量,也削弱了蜀汉势力的力量,效果良好。

      最后,就这一思想转化为政策的影响来看。招徕安定思想在军事对抗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一思想招徕了大量其他民族,也为十六国时期民族动乱埋下伏笔。但是招徕安定思想的不足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执政者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很好的安置和对待招徕各部,未能达到安定的效果,把本应该分两步走的战略实施成了“烂尾工程”。

      2.德化信服思想

      所谓德化信服思想,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诚信思想,二是怀柔思想。一般说来,诚心思想是怀柔思想的手段和准备阶段,而怀柔思想是诚信思想的目标的良性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前后相继。

      首先,就曹魏面临的局面来看,他们占有汉代十三个州的九个,吴蜀加起来一共才只有四个。在如此广阔的地域上,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要同匈奴、鲜卑、乌桓、羌、氐诸多其他民族打交道,其复杂程度,远超过孙吴同山越、蜀汉同南蛮、羌打交道。而且自己境内的民族也时常被吴蜀所利用,使用严厉的民族政策是不符合北方地区的安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在实践中贯彻德化信服思想,希图以诚信为基础,逐步达到怀柔的地步。

      其次,从实践上来看,曹魏以诚信怀柔为主要手段。德化信服思想作为魏晋南北朝时代民族之间诚信思想的一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再次,诚信思想是中华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思想。德化信服思想在民族关系实践中,应用最多的还是在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的时期,在这两个时期的德化信服思想和曹操时期是一脉相承的。而德化信服思想和招徕安定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关联性的,可以看到汉族政权对于少数民族平和的心态和向往和平的愿望。

      最后,从实行效果来看,德化信服思想帮助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很好的安定了其他民族的内心,从而使得从陇右到辽东的广大北方地域成为了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的稳固后方,为他们灭蜀和最后晋国三分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离强合弱思想

      “离强合弱”思想的源头应该是纵横家,与“远交近攻”思想有共同之处。所谓“离强”,就是用各种手段,破坏相对强大的敌视力量的内部团结,使其失去统一的与自己为敌的实力;而所谓“合弱”,就是帮扶敌视力量中相对较弱的一方,使其站在自己战线一边,共同对付相对强大的敌视力量。

      曹魏对待匈奴的政策贯彻了“离强合弱”的思想: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将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扣留在邺城,使其无法亲自统帅匈奴各部。同时又让亲魏的右贤王去卑去匈奴监国,以制约左贤王,使得匈奴各部相互猜忌、相互制约,无法相承统一整体。后来,曹魏又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居六郡,各“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制”,使得匈奴再无力反抗曹魏。③

      从曹魏离散匈奴事例来看,“离强合弱”思想的使用带来了几点好处:一是削弱了其他民族的敌对势力,为北方势力对抗吴蜀提供了稳定后方;二是从军事角度来讲,鲜卑、匈奴的归服为北方势力提供了极好的兵源,而曹魏也不必在北方留守更多的部队,大大加强了其军事力量;三是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对于周边另外一些怀有不轨之心其他民族感到压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服的效果。

      尽管如此,“离强合弱”思想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一是这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欺诈性,与曹魏一直奉行的“德化信服”思想有所出入;二是此种思想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机械的手段,不能让被离合的其他民族完全归心,无法做到民族融合;三是被离合的民族的后代渐渐长大后发现了“离强合弱”的企图,对于中原汉族自然就有了敌意。后来的事情发展,也恰恰证明了这些弊端:在刘豹整合了匈奴之后,最终刘渊灭亡了西晋王朝。

      4.小结

      首先,曹魏在民族关系实践中的所体现出来的这四种思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治,包括“招徕安定”思想和“德化信服”思想,另一类是武治,就是“离强合弱”思想。这些思想并非是孤立的使用,而是整体上处理民族关系的一套组合拳,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其次,就思想的产生来说,这些思想都是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虽然这些思想并不是完善尽美的,但是考虑到当时的认识水平,是值得肯定它们来源于实际的。这些思想的出现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我们也必须看出,除了“德化信服”思想之外,其它三种思想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可以说之所以会出现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曹魏的民族政策和指导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条件。

      最后,对于这些思想,我们要肯定其必要性和当时所发挥的作用,但是不能无视其负面影响,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注解:

      ①《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张既传》

      ②详见《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郭淮传》中郭淮在姜维第四次北伐时的应对和言论。

      ③徐杰舜,韦日科《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21页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司马光.资治通鉴[M].湖南:岳麓书社,2010.

      [3]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李伟山.三国民族政策及其特点略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