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从涪城之会看庞统的儒家思想

      建安十七年,刘备采用庞统的计策,斩杀杨怀高沛,顺利攻下涪城。刘备大宴群臣,置酒作乐,席中,刘备十分得意的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刘备此言却属实情,自入蜀以来,刘备不仅得到了刘璋的大量物资,还得以广布恩德,大获民心,如今又不费吹灰之力攻下涪城,攻下成都似乎都指日可待。刘备一生坎坷,如今却如此顺达,如何不喜?

      可是庞统却给刘备浇了盆冷水,他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意思便是:你攻打别人的城池却以此为乐,这不是仁者所为啊!刘备此时已经喝醉,听到庞统这番带刺的话,便十分生气,反问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庞统见刘备已是大醉,知道若是在争辩下去,也是徒劳,便逡巡引退。等刘备酒醒了,便十分后悔,连忙将庞统请来,复归原位。庞统倒也自在,吃吃喝喝,十分自然,刘备却有点坐不住了,便问庞统: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答道:君臣俱失。于是君臣二人相视而笑,宴会的沉重气氛也一扫而光。

    庞统刘备醉酒失言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这个故事看似只是取蜀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却十分深刻的体现了庞统的儒家思想。儒家讲仁义,故君子之行必须符合仁义,而圣王之道,便是以仁义治国。刘备以武力攻下涪城,不思百姓受战乱之苦,无数将士捐躯之哀,反以为乐,这显然是不符合仁的。所以庞统才会直言反谏,一来提醒刘备应当体恤百姓之苦,二来劝谏刘备不要骄傲大意。然而刘备此时已是大醉,哪会体会庞统的用心良苦,发怒将其赶出。庞统也很干脆,一言不发便走了,孔子说: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庞统的直言进谏,是很符合孔子所说的。

      庞统并没有因为刘备的发怒而认错,足见其高尚的品行。之后庞统复位,饮食自若,可见他始终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并没有看刘备的脸色行事,儒家讲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在儒家眼里,君主的地位是普通的,低下的,并非高高在上。而法家则认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置疑。显然,庞统这种刚正不阿的品质是与儒家思想十分相符的。至于最后的一句“君臣具失”则是君子之行的最佳表现。庞统既没有因为刘备是君,便认为其无错,也没有因为自己言词的正确便认为自己无错,而是客观公正的分析了错误的来源。刘备之错,我们大家都已明了,那庞统之错又错在哪呢?

      裴松之认为,伐蜀三策是庞统提出的,所以他也有不仁之错。对于裴松之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关于伐蜀三策一事,庞统是出于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对于当时而言,庞统身为刘备手下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本属应当,况且讨伐刘璋并非一件不仁的事,庞统认为刘备有错,也并不是错在讨伐刘璋,而是错在不爱惜民力,以战争为乐。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刘备所言是在喝醉的情况说出的一句糊涂话。所以庞统之失不在提出伐蜀三策。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臣子的应当有做臣子的样子,而庞统却在宴会上公然驳了刘备的面子,虽然庞统语言很对,但这确实不符合一个臣子的所为。所以庞统才说:君臣俱失。在儒家看来,做臣子的应该彰显君王的美德,自己承受非议。而不是通过揭露君王的恶行,而使自己扬名。这点庞统心里是清楚的。

    本文相关人物: 庞统 刘备 刘璋 高沛 杨怀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