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更要知彼-看安居平五路
看演义第八十五回时,一读到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马上
想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言,更能理解这
一指挥艺术绝妙之处。
刘备自白帝托孤后,曹丕用司马仲达之计,起五路大军,数十
万人马,大举伐蜀。《演义》中讲道:懿曰:“若只起中国之
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
救应,然后可图。”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
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
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
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舸、越
□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
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
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
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
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
之才,安能当此乎?”
当时,后主刘禅吓得面如土色,忙问计于孔明,但孔明以“染
病”为由连日不出,刘禅亲自登门求教,在第三门内见孔明“
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鱼”,后主求问时,孔明大笑,扶后主
入内室坐定,奏曰:“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观鱼,有
所思也。”后主曰:“如之奈何?”孔明曰:“羌王轲比能,
蛮王孟获,反将孟达,魏将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也。
止有孙权这一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计,但须一能言之人为使。
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刘禅这才安下心来。
对于作战来讲: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于多路进攻之敌,最
忌分兵,进行分散应敌,最好是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一点,虽
有全局弱势,必争局部优势,运用机动作战,各个歼灭。
但孔明平五路所采取的是分兵御敌,并且根据五路大军的不同
弱点“对症下药”,巧用谋、交之法。
番、蛮、吴、孟、曹五家,军事力量很强,但军事联盟犹如散
沙,诸葛亮敏锐的看到这一点,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西番国
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
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
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
不必忧矣。又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亦飞檄遣魏延领一军左
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
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孟达引兵出汉
中;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安宫;
臣已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
以慢军心: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
险峻,可以保守,臣已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
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自退矣。同时他又分析道:吴这一路兵,
未必便动: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
安肯动乎?现只须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便
可令东吴退出。
用兵求实,正确的军事决策原于知彼,而且,一个松散军事联
盟的各个成员的利益从根本上不完全相同,出力的方向也就会
不可能一致,导致行动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貌似强大的联
盟往往合力小于各个分部力量之和。正如:十八路诸侯没有消
灭董卓一样。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我观史料中好像并未作记载,现在我们不
要去讨论有无的问题,罗老先生刻画故事时,平淡而又突出,
合乎逻辑又超出想象,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许多存在虚构,我们
不要去探讨,但其中意义是强调作为统帅在指挥作战中,必须
深入知彼、适时、适情、适理、适敌地用兵,而不要只面对经
验和原则。
人贵有自知之明,商场如战场,人生如战场,希望每个人都是
自己的统帅,遇事而来-安居平五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