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有幸于四年前游历成都武侯祠,感触极深,故撰此文以余同好
者,或可往观云云,其中文笔粗陋之处,还望见谅:
武侯祠坐北朝南,位于成都南郊。由于是同先主合祠,所以大门上
悬有“汉昭烈庙”的金字大匾。进门后由一条中轴线直通前方,中轴线
两旁有亭、亭中有碑,其左右对称,都掩映于翠绿白石之间。其中有座
碑,上篆按柳公权的书法临摹的裴度歌颂武侯的文章,时人称“三绝”
碑,其他多为追述武侯祠沿革修葺的过程。
顺道前行,迎面是挂有“明良千古”的二门,这块大匾和门两侧的
对联暗示了这座祠宇是君臣、父子、祖孙齐集的地方,也便是整个蜀汉
文化最集中体现的地方;中轴线直通先主大殿,殿东西偏殿分别是关帝
殿、桓侯殿。偏殿两侧为文臣武将廊。其建筑构想融南北风格于一体,
使得该祠宇既呈北方四合院式(北三殿、东文臣廊、西武将廊)特点,
又有南方屋殿翘角飞檐的特色;尤其是三殿建筑,挑方横支直接屋檐,
用以蔽雨水横流,屋柱的撑弓用镂空技术雕成,或龙或凤,描金涂彩的
动物栩栩如生,很有观赏性。这些建筑迄今已逾数百年,但气势沉雄,
令人叹为观止。
古建筑记载了历史的风貌,然而蜀汉文化的载体,却是祠中的人物
塑像。
先主大殿正中端坐着昭烈皇帝刘备,他头带冕旒,身穿龙袍,手执
玉圭,双耳下垂,慈眉善目,神情凝重。他全身上下贴满金箔,显得流
光溢彩,给人以一种高贵的皇族气质。在先主塑像的左后,陪祀着其孙
北地王刘谌。北地王在魏军兵临成都时,劝后主死保城池而不见用;眼
见亡国在即,深感愧对祖先,在刘氏宗庙痛哭一番后,手刃妻儿,自刎
殉汉。后人感其忠烈,使他陪伴在祖父身边,而他的父亲却因为不能保
全国家又苟且偷生,永被排斥在了这神圣的祠堂外。先主殿东西两楠木
板上,分别记有《三国志 先主传》和《三国志 后主传》,讲述了先主
白手起家到续汉统,以及蜀汉王朝的盛衰兴亡的历程。
先主殿东偏殿是关帝殿,内供关羽。虽然史实和小说中的关羽有所
出入,但他忠义诚信的品格和刮骨疗毒的胆勇却始终为人乐道,在人们
心中仍有着很高威望。此殿中的关云长并非赤面绿袍,而是头带帝冠、
身披金袍,不要误以为这是关羽造反,因为关羽在明清时被尊为帝王,
所以是这样的打扮,此外丹凤眼、卧蚕眉、美髯过腹,两眼似睁还闭,
凛然若天神。
关羽像前分立东西两厢,关平、赵累在东厢,关兴、周仓在西厢,
关平赵累在临沮突围时英勇战没,尽管周仓是个文学形象,但在人们的
心中,周仓就是勇敢忠义的化身,和关羽是分不开的。
先主殿西偏殿是桓侯殿,内供张飞。这个历史上的经典传奇人物,
和先主武侯一样深受蜀中人民的崇敬和爱戴,直至千载之下,或是在滚
滚东流的长江之滨,或是在枯松倒悬的阆山之中,仍流传着种种关于桓
侯的悠悠传说。祠内张飞的塑像豹头环眼、怒目圆睁,那黝黑的肤色让
人联想到了刚毅、勇猛和粗莽,左右两厢分祀其子张苞以及张苞之子张
遵。史上的关兴是个文官,张苞早夭,但蜀中关于他二人随武侯南征北
战的传说很多,老百姓把他们当作秉乘父志匡复汉室的继承者来供奉。
张遵在蜀汉官至尚书,邓艾伐蜀时他勇抗魏军,死于绵竹。
此外,三殿两侧还有文臣武将廊,文臣廊以庞统为首,以下有(由
于屡次搬迁,文武混杂,所以未按顺序)蒋琬、费袆、董允、邓芝、董
和、孙乾、吕凯、简雍、陈震、马良、秦宓、杨洪、程畿十四位,武将
廊以赵云率先,以下有(也未按顺序):马超、黄忠、姜维、张翼、王
平、廖化、向宠、傅彤父子、马忠、张嶷、张南、冯习十四位。这二十
八位贤臣良见,或为建国功臣、卫国忠将,或有突出政绩、治国有方,
武将个个纠纠伟岸、英气逼人,文官个个仪态大方、谦恭顺良。值得一
提的是,赵云在这里被塑造为古朴慈详、满头白发的元老文臣模样,据
人介绍,这是因为在对顺平侯的谥书中可以看出他一向体恤人民、关乎
百姓,这塑像是以他一向的儒将风范所做的具体表征。
专擅奇谋却不以德称的法正、勇猛剽悍却失于计较的魏延、腹隐良
策却阴鸷狠毒的杨仪、敏感多虑而横造无端的李严,虽有功于蜀汉,但
终因人格的重大缺陷被排斥在外。
穿过先主殿又可以看到一组古建筑群,这就是武侯祠。
与前面相比,武侯祠少了几分世俗凝重,多了些许宁静淡雅。尽管
这里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但在这总可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氛,对
武乡侯的景仰也油然而生。祠周围栽着青竹翠柏,郁郁葱葱,真是“映
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由过厅往上望去,武侯祠宇就在眼前,大殿高悬“名垂宇宙”的金
字大匾,殿柱上挂着闻名全国的楹联,上联书:“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文:“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将武侯治理民族地区刚柔并济、恩威并用的攻心方略,予以了充分
的肯定,得出“知兵非好战”的哲理,下联将武侯审时度势的治蜀的方
针,给以无比的赞扬,总结出治国理民、宽严有度的经验,警示后人治
国者应以武侯为榜样,深思理民治国之道。
进殿来瞻养一代贤相诸葛亮。他的塑像体现出了贤相风貌,头带纶
巾、手执羽扇,双目微微下视,似凝目沉思,又像谦恭待人。他神态安
详、虚怀若谷。殿顶乌木所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勤以
修身”、“俭以养德”等出自武侯的《诫子书》,是对他一生淡泊功名
利禄、追求远大理想的肯定。
武侯像两侧塑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之像,在蜀汉王朝危亡之
时,他们并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临危受命,于
来敌血战绵竹关,最终都捐躯沙场,真是一门忠烈!
出殿往西行,有一条白砖黑瓦的三国文化廊,上张贴许多现存蜀汉
遗迹的照片,如德阳庞统墓、勉县马超墓、梓潼李严横造庐、富乐山五
虎大将群雕、张桓侯墓、葭萌关古战场等,人们,就可以从这一张张照
片中捡拾那古老的回忆,令人神思遐飞……
廊旁相连一群古建筑——桂荷楼,楼中人来人往,或品茶听曲、或
凭栏对弈,放眼楼外桂荷清池,荷叶浮萍、郁郁青青;池畔鹅卵石路旁
树木假山错置,身临此境,但觉旷性怡情、飘然出世。
过桂荷楼经一尘不染的红墙甬道,柏树森森,就到了惠陵,前有照
壁墓门、神道、寝殿、阙坊,此处凄清寂寞,高大壮严、雕饰精致的阙
坊上大书“汉昭烈皇帝之陵”,后面便是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刘备
墓。此墓为先主、甘、吴二夫人合葬,周围又将近两百米的砖墙环绕,
有一条白石甬道环绕,游步墓周,但见茔上树木丛生,花开花落,静听
莺声呖呖、幽林风声,不由让人想起: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
早已远去,一代枭雄汉昭烈帝和脂玉美人甘皇后也早已长眠在这绿树环
抱之中,追忆英雄往事,而今只有茔上绿草萋萋如故。
值得欣慰的是,历朝战乱不止,四川许多古墓均遭破坏,惟惠陵孤
冢巍然如故,究其原因,乃是先主救西川百姓于水火之中,是以悠悠两
千载,仍遗爱甚深。罗贯中采民间素材传说撰《三国演义》,推崇先主
除封建正统观念外,也代表了当时(元末明初)的百姓盼望仁君统治的
良好期盼,借先主之形来宣扬仁义。
此外,惠陵东南有三国文化陈列馆,展出三国时的文物和受三国文
化影响的艺术品、书籍、绘画作品数千件,内外环境交相呼应,不落窠
臼。
在武侯祠后,还有一座三义庙,内祀身着常服的刘关张三人,庙前
香炉钱炉香火旺盛,表现民间对桃园兄弟结义的认可和崇敬。
夕阳晚照之下,整个武侯祠浮出了圣洁的光辉,祠内的枯藤昏鸦、
晚风清树,仿佛向人们述说着桃园英雄的情谊、五丈长原的寒星……
蜀汉王朝,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只如昙花一现,匆匆逝去。但有谁能
否定得了,在历史长河中,它曾掀起过惊天动地的巨浪!又有谁能否定
得了,那些巴蜀义士都是掌握自己命运,敢和强大势力做对的英雄!!
蜀汉王朝轰轰烈烈的数十载,胜过了南宋苟且偷生的百余年。尽管有人
不承认它,甚至贬低它,但这却不能抹杀历史的见证,以及它在多数人
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巴蜀豪杰,在风雨动荡的乱世中一露锋芒,留下了铮铮傲骨。他们
不一定都很有才干,但他们有着不畏强暴的精神,有着忠诚、善良、诚
信的灵魂,对我们有着很大的进步意义。愿他们的英灵,与巴山蜀水同
在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