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杀马谡?

    作者:诸葛重生 更新时间:2024-01-01
    更新时间:2024-01-01
    大人,您闯入三国地界,
    请先回答一个三国演义的问题:
    孔明欲斩马谡,是( )劝阻?
    A、关兴
    B、魏延
    C、赵云
    D、蒋琬
    答案在文章结尾 ↓

      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负荆请罪,回到诸葛亮大营,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京剧《失街亭》就是讲的这一段。其实这种看法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中九十五回描写马谡立下军令状,以王平为副将,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抵达街亭后,以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理由,拒绝遵守诸葛亮于路口扎营的吩咐,并置王平的“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于耳后,屯兵山头,后来禁不住王平苦谏,分五千兵与王平,让其于山下扎寨,魏名将司马懿张合率军到达后,开始一面敌住王平,一面围马谡而不攻,并断其水源,待马谡不战自乱,降的降,逃的逃后,司马懿最后发动火攻,马谡惨败而回,王平此时兵少力薄,抵不住张合的猛攻,也与马谡一起退兵了。

      街亭失守后,使前方蜀军进无据点,退无可守之地,不得已放弃已攻占之陇右三郡,退守汉中。为此,诸葛亮上表请后主自贬三等,马谡于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所谓的“挥泪斩马谡”。

      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些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

      让我们来看看史书的“斩马谡”真相。

      晋时陈寿所着的《三国志》及后来裴松之为其作的注释中,对此事的描写散落诸人传中,不妨将其综合起来看一下。

      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传说中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中“优游无事”,达数十年!

      第二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这一段说明马谡临死前未曾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三国演义谋略对比
    马谡 VS 马良
    总数
     1
    胜利
     1
    失败
     0
    50% 
    胜lü
     100%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而后又称“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但以上均未提及马谡是如何死的,而在《诸葛亮传》中称诸葛亮“戳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从这两传来看,马谡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谡最终也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而之后诸葛亮亲自祭奠,为之流涕,而且尚有十万之众陪着流泪,且对其遗孤待之若平生,这种既斩之,又恤之的作法,是具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的。

      首先,对马谡其人,有着知人之明的刘备曾交代诸葛亮说:“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所以诸葛亮上表自贬,一是由于对马谡其人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对刘备的嘱咐未予重视,导致出击祁山之战劳军伤财,无功而返。以诸葛亮执法“赏罚之信,足感神明。”之风格,将其处以极刑,这也是必然的。

      但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而在作战中,诸葛亮也是充分体现并采用了这种战略方针的,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这可说其中有马谡的功劳。而且马氏兄弟在荆襄一带素负才名,其中有“白眉最良”之称的马良与诸葛亮的交往中称诸葛亮为“尊兄”,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无论如何,马氏兄弟与诸葛亮交情非同一般,且都具有一定才能,所以诸葛亮虽然依法处马谡以“诛”、“戮”之刑,然而毕竟是用人之际,对其是深为惋惜的,所谓“挥泪斩马谡”倒是比较附合史实的。这从他善待马谡遗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对马谡的态度了。只是在小说家的加工过程中,将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略过不提,并作了一些加工,这一段就艺术角度来看,比之史实的确是更感人而且富有感染力了。

    孔明欲斩马谡,是( )劝阻?
    答案:蒋琬
    本题答对率 80 %
    出处:第96章 第4段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开头问题答案,大人答对了吗?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