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炮轰《炮轰郭嘉》

     作者:爱上三国的女人

      拜读了《炮轰郭嘉》后,怒火中烧,恶气难吞。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1 十胜十败之说 郭嘉这一番话并没有掺杂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的意味。他或许故意把这一番话说的很绝对,才会使曹操下定决心讨伐袁绍。这一番话不仅把曹操从疑惑不决中推了出来,更是把自己推了出来。试问,在曹操面前说的天好地好,夸下海口,到最后如果曹操败了(十有八九是毁灭性的失败),那么郭嘉有面临着怎样的境地呢?即使曹操没有杀他,他也无脸再在曹操出呆下去,后来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嘉少有远量。…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俊,不与俗接…”(《三国志·郭嘉传》)如果无十分的把握,奉孝怎么会把话说的这么彻底,而断却了自己的后路呢?如果照克队九号的说法,那我也完全可以类推之,荀彧贾诩之所以点到即止正是因为有所顾忌,想明哲保身。当时郭嘉刚刚投靠曹操,时年27岁,就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还带有一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情和勇气!

      2 说郭嘉“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更是牵强附会,毫无根据。试想,如果是一个溜须拍马的小人,怎么会进十胜十败如此激进之言?若真是这样,那么嘉就不会“北见袁绍……于是遂去之”,而是投奔了曹操,原因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3 诋毁袁绍 袁绍凭着“四世三公”的老子们的确荼毒了不少少不更事的无知人士。如果说家族宗室、血缘关系真的如有些人想的一样能成为一种资历的话,那么不妨来看一下与袁绍颇有关系的袁术。干正经事没什么能耐,可是捣个乱,搞个鬼,背后放个一枝冷箭,却是十分在行的。但要让他真刀真枪上阵的话,可就洋相百出了,他和吕布交手的样子,“身披金甲,腕悬两刀”完全是一个丑角的形象,不三不四的。难怪李渔评点是会说“形容呆腔甚好”。结果,战不三合,术军大乱。这样狗屁不通的弟弟,着实是对“四世三公”的侮辱!更何况袁绍连他都摆不平,料想也好不到哪里去了。我想对方辩友之所以会为袁绍申冤,可能是受了“绍有姿貌威容”的蛊惑,否则的话,大概也是个“用人唯亲”的君主了。

      4 说到荀彧和郭嘉料人之处的不同也不能就此认定奉孝是阿谀奉承之人。郭嘉当时比年轻许多,说话直接乃至露骨一点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年轻人嘛,干嘛非要装得老奸巨滑,谦谦君子。(更何况荀彧如此小心翼翼,结局似乎还不如奉孝)

      5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郭嘉传)“嘉意自若”可看出,郭嘉应变能力不错,或者更本不以为意。这也是他的特别之处,一般人若是被“斥之数次于庭”那么,不是磕头如捣蒜的求饶,就是在庭上大汉淋漓,手足失措了。“太祖愈益重之”,一来“不治行检”的情节也不甚严重,并非奸淫掳掠、丧尽天良的恶事,二来,在曹操的衡量之下,这么一个料事如神,风华正茂的智囊的价值,远比用行检小事来收买人心来的重要。“成大事者不拘小结”更不用说郭嘉这样常伴曹操左右助其指点江山的人了。如果事事都拘泥小节,那么我们也许就见不到妙计不绝的谋士郭嘉了,而他只能与包拯同列了。

      6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郭嘉去南方,这样一件十全十美的大好事,也被对方辩友污蔑为“打肿脸充胖子”,那么我简直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真的是个在对方辩友眼里容的下的人!

      实在是一吐为快!

    有谁不服气,请加330505084随时奉陪@

    本文相关人物: 郭嘉 曹操 袁绍 荀彧 陈群 袁术 贾诩 吕布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